中國有一句俗語“少做少錯,多做多錯,不做不錯”,因此許多人都奉行“寧可不做,也千萬別錯”的原則,每當遇到一件把握不好的事情時,就會選擇放棄,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,我們失去了很多有價值的發(fā)展機會,在保全自己現(xiàn)在有利益的同時,也停下了繼續(xù)前進的腳步。
其實,這種保守觀念早已不適合當今社會發(fā)展,現(xiàn)在社會需要的是敢作那為的勇者?;蛟S你認為,做了錯事會帶來不利影響,因而堅持己見。可是你是否想過,一件沒有把握的事情我們做對了,那是怎樣的成功呢?即使做錯了,我們也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(jīng)驗教訓。就像狼群集體狩獵,對它們來說,成功的機率常常只有百分之十,但它們決不會因此放棄。正是在不斷失敗、不斷總結經(jīng)驗之后,它們的狩獵能力和技巧才不斷地提升,直到成為動物中勢力強大的一族。
人們總是想守住既得利益,唯恐一步做錯,損失了什么,這也就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不愿進取的惰性,能不做就不做,能保守應對就決不采用新方法,諸如此類。這種做法不知束縛了多少人的聰明才智,不知使一個單位喪失了多少機遇,也不知給客戶帶來了多少損失!機遇稍縱即逝,矛盾不容等待,失去不會再來,有多少時間和條件允許我們等待、請示和扯皮?
只要我們更高更遠地展望未來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我們所需要遵循的原則恰恰是“寧可做錯,不可不做”,這才是邁向成功的正確途徑;和成功的機遇相比,即便做錯了造成一定的損失,只要能承受,那也是完全值得的。
(東方店 彭 娟)